当前位置: 呼吸器 >> 呼吸器前景 >> 亿茂吴龙涛口罩背后的材料创新,藏着中国制
年6月6日,时隔三年,记者再次来到位于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的亿茂滤材生产工厂。映入眼帘的不仅是拔地而起的新厂房、持续增加的生产线以及忙碌的员工,来自全国各地的喷熔布采购商几乎在此驻扎,等着新一批抗菌抗病毒、高效低阻无纺布和口罩出厂。这样的盛况,在当地已经持续了几个月。
与火热的厂区相比,正门旁边新增加的大池塘似乎没人注意,里面养满了“生龙活虎”的锦鲤。用董事长吴龙涛的话说,这不是迷信,而是希望。作为气体过滤行业的领军品牌,吴龙涛同大多数国民企业一样,希望中国制造“水大鱼大”,在外部拥有开放包容的宏观环境,内部采取积极多元化的探索,让辽阔的水域中大鱼小鱼竞风逐浪、蔚为壮观。在这变革提速的大水大浪中,滤材行业也要紧跟中国制造的步伐,专注核心材料的研发与创新、迈向国际市场。同时,由ToB市场顺势延伸到ToC市场,打造中国口罩的百年品牌。而这一切的基石,正是材料创新。
技术积累终有益,火线开工挽狂澜
时间回到年1月24日,除夕夜。焦急的吴龙涛将大部分已经放假的高管叫回工厂开了一个会,讨论的就是今天依然在欧美国家肆虐的新冠疫情。对于突然出现的“病毒”他心里很忐忑,在气体过滤行业从业20多年,亿茂滤材的业务已经遍及日韩、欧美,吴龙涛对SARS、韩国的MERS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一次“直觉”告诉他,武汉的情况可能不简单。所以他尽最大可能的备齐了材料和物资,同时将韩国研发专家也召回了公司。
基于对疫情的判断和可能出现的几种可能,吴龙涛在得到当地政府支持和帮助的情况下,当即拍板初一开工,全力生产熔喷无纺布。他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如果说病毒存在人传人的现象、存在空气传播的可能,那13亿中国人对口罩的需求是非常巨大的。吴龙涛分析称,中国口罩市场很大,但在当时而言,无论是产量、产能还是市场存货根本不可能满足中国人的防护需求。他脑海中始终惦记一件事,那就是在保质保量的前提下,全力推动喷熔无纺布产能提升。同时,亿茂滤材也将储备的防护物资捐赠给疫区。
然而,在疫情初期中国还是出现了“一罩难求”的情况。当时吴龙涛在接受各大媒体采访时也表示,制约口罩量产的原因有很多,不仅是工厂放假、物流停摆,更最重要的是高端喷熔无纺布产能有限。即便是大年初一开工,依然难以补上下游口罩厂的巨大需求。而随着疫情的进展,熔喷无纺布也很难送到口罩生产厂商,尤其在各地下达一级响应之后。
基于疫情的变化,吴龙涛再次拍板,决定公司自己做口罩。这样的自信和底气来自哪里?显然,如果没有20年核心材料的技术积累、完善的生产检测设和高规格的实验室,口罩生产线不会凭空出现。没有技术积累,吴龙涛也不可能冒这么大的风险,进入一个3M、霍尼韦尔等列强环顾的市场。
虽然亿茂滤材技术底蕴深厚,但在口罩生产初期也面对不少问题。吴龙涛坦言,当时大家都选择技术含量低、生产简单的平面口罩;高端KN95对滤材、技术以及检测和实验室要求很高,不是哪个企业都能做的。但吴龙涛第三次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再苦再难也要做中国人自己的KN95。他相信,强有力的中国一定会迅速控制住疫情,但欧美等国存在不确定因素,这些国家对KN95级别口罩的需求会持续很久。
因此,必须坚持走高端路线,推出抗菌抗病毒KN95和高效低阻KN95防护口罩。面对困难,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给予巨大支持,甚至帮助招工。到2月底亿茂滤材16条口罩生产线已经开始全力远转,不久后又增加了24条生产线。在满足家电、工业、医疗、汽车等领域无纺布滤材需求的同时,口罩业务开始直线爆发。
国民品牌不怕竞争,要让世界爱上中国造
一个小小的KN95口罩,看上去很传统、没有什么亮点,但市场规模却不小,而且存在技术壁垒。除了少数几个国际大牌,余下大多为小微企业。严格来说,和手机、家电等制造业一样,中国品牌有着巨大的机会成为领跑者。
在吴龙涛看来,无论是此前的GB-《呼吸防护用品自吸过滤式防颗粒物呼吸器》,还是7月1日将代替它的新版标准GB-《呼吸防护自吸过滤式防颗粒物呼吸器》,标准都是很高的,对行业具有引导作用。对企业而言,要跟得上国家的标准,就必须在材料端做创新。要想做领先世界的好口罩,滤材必须过硬。吴龙涛笑着说道,材料技术咱亿茂不比欧美品牌差,甚至在某些方面更好。比如公司推出的高效低阻、抗菌抗病毒材料,KN95出色的防护性能和佩戴体验完全颠覆了传统口罩的设计模式,从而在疫情时期脱颖而出。在6月初,亿茂滤材又拿下了抗菌抗病毒、高效低阻两款口罩的企业标准,无论是防护性能、过滤效果和呼吸气阻力都远高于国家标准。吴龙涛相信,疫情让中国用户消费习惯发生变化,对健康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41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