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呼吸器 >> 呼吸器介绍 >> 一套航天服造价高达3000万,但是送上天
引言
大家都知道,在年6月17日我国的3名航天员先后由神舟十二号飞船进入了天和核心舱内,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即使我们在相隔甚远的地球也能看到这一珍贵的画面,相信大家都为自己的祖国骄傲和自豪。
在进入空间站之后,刘伯明、汤洪波和聂海胜3位航天员在为后续的工作做好准备,在7月4日时就完成了我国空间站第一次出舱的活动,按照计划实现了2名航天员出舱工作,而另1名则负责在舱内操作机械臂配合。
经过约7个小时的工作,刘伯明、汤洪波顺利返回核心舱内。相信有不少朋友看了直播或视频,通过镜头我们也一同感受到了这令人心潮澎湃的时刻。
这清晰的画面不得不让大家像刚出舱的刘伯明一样发出感叹,转而又会在心中激荡起一层层涟漪,对祖国科技的发展和国力的强盛再次感到骄傲和自豪。
不少朋友也发现了,虽然在核心舱内时我们的航天员们都是穿着工装,看起来和我们在地球上的穿着没什么差别,但是在出舱之后都是穿着厚厚的航天服,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航天服背后的故事。
首先是关于为什么需要穿着航天服出舱,有两个最主要的原因。第一个就是因为舱外的环境是真空的,而舱内现在大家都看到了可以不用带什么呼吸器实现自由呼吸,是因为技术的升级,也就是说目前舱内是含有不少气体的,要是直接像我们打开家门一样走出去,除了会造成舱内的空气的流失之外,还会使得航天员们因为开门所产生的压力差太大,导致减压症的出现。
同样的第二点原因是因为真空及其他太空环境和地球不一样,要知道在直接暴露在真空中显然是十分危险的,未知的风险过高,像什么辐射之类的肯定得注意,而且还要考虑到温差等等因素的影响。
所以在要做好供氧之外,在太空环境下进行防护也是很重要的,那一体化的航天服显然是更加妥当的,相当于给航天员们上了一层“保护罩”。
而有能力独立给航天员们穿上这层保护罩的国家,世界上目前只有3个,很显然我们中国就是其中之一。这次刘伯明和汤洪波出舱所穿的就是由我们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带上天的我们自主研发的两套舱外活动服。
这舱外活动服,一般是有六层,从内到外分别是:舒适层、备份气密层、主气密层、限制层、隔热层、外防护层,重达公斤左右,衣服四肢装有调节带,能够自由调节上下臂以及下肢的长度,满足1.60~1.80米的航天员穿着需求。
因此也可以说这舱外的航天服就是一个小舱体,使得航天员们能在其中既能保障最基本的生命安全,又能享受航天服内舒适的环境,而且还可以实现在舱外的活动。这舱外的活动显然也是非常重要的,相比于他国研制出来的笨重的航天服,我们的航天服在这灵活性方面是做得很好的。
因为对于在失重状态下的航天员来说,能够方便地活动四肢太重要了,特别是在上肢运动方面,失重时基本上就靠着手来完成舱外的移动,要是航天服设计的过于笨重,就会使得航天员在舱外活动时消耗更大的体力和更多的氧气。
而我国目前的舱外航天服的结构,简单来说就是躯干部分是硬的,四肢做的是软的,而在关节部分也加入了特殊的设计,使得航天员们可以靠着关节部位采取的特殊设计实现灵活的操作。
我国这次使用的舱外航天服比原来能实现的舱外工作时间也更多了,以前我们的航天员大概能维持的出舱时间在4个小时左右,而现在想必大家也知道了可以在7到8个小时,并且是连续的,可以有效减少航天员的出舱次数。
有人会好奇,那这样一套舱外活动服要耗资多少钱呢?有关的专家就曾对此进行过回应,表示目前一套的造价达到了万元人民币。即便是价格如此高昂,这航天服在现在来说也是送上天就带不回来了。
原因就在于目前返回舱的空间和承重有限,而航天员本身也会身着舱内的航天服,因此这万元一套的航天服只能继续放在空间站内,而在以前就在大气层中燃烧完了,我们的神舟七号舱外航天服就是这样。
结语
航天员们的工作除了我们所看到的舱外行走和对设备的安装、调试和维修等之外,其实还有科学方面的实验需要去做。之后我国的3名航天员还会完成许多任务,让我们一起预祝他们一切顺利,安全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