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呼吸器 >> 呼吸器介绍 >> 看看抗击新冠病毒疫情期间的那些中外黑科
一场历史罕见的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已有两年多了,人类生命安全和健康面临着重大威胁。这场全人类与病毒的战争表明,人类与病毒较量,最终战胜病毒,必执“科技利器”。
以下摘选近年来在新冠病毒疫情防控方面的一些中外“黑科技”。尽管有的科技成果看起来很一般甚至离奇,但仍可以从中感悟到“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这一哲理。同时,也使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十四亿中国人民坚定信心,团结协作,构筑起科学防控、同心战“疫”的坚固防线,凸显了中国科技的“硬核”力量和科技创新的实力和底蕴。
中国杭州研发“增强现实测温眼镜”
增强现实测温眼镜中国杭州Rokid公司研发的RokidGlass测温眼镜,融合红外热成像、人工智能和增强现实技术为一体,能够在3米之外对目标对象轻松测温,杜绝了传统额温枪近距离接触的风险,具有安全、准确、高效的特点,可应用于体温筛查、防疫控制、治安防控等场合。
RokidGlass测温眼睛采用全新的非制冷焦平面红外热成像传感器,超过10万个红外像素和人工智能矫正纠偏算法,能够对35.3℃~42℃的温度进行检测,测温精度达到±0.3°C;最远可支持6米测温,采用人工智能人脸识别和多点均值拟合测温技术,精准测温时间不超过0.2秒;支持同时对10人进行动态测温,1分钟最高可以检测近千人。即使是在夜晚或阳光环境下,也能够实现精准测温。
更为重要的是,一旦检测出目标对象的温度高于正常温度,在显示橙红色温度值的同时,还会发出警报声。除测温外,RokidGlass测温眼镜还具备识别、远程协作等多种功能,可应用于汽车、电力、航空航天、石油化燃气等工业部门,以及博物馆、展览馆、景区和教育教学等领域。目前,已在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得到应用。
中国天津大学研发“智能穿戴监测系统”
智能穿戴监测系统天津大学联合企业研发的“智能穿戴监测系统”,能够对新冠肺炎患者病情进行动态分析和实时预警,还能够远程监控患者的血氧含量、呼吸频率、心跳速度、体位、呼吸阻力等生理指标,并集合临床诊断原则,提取出呼吸疾病相关数据,进而判断患者的病情状态与变化趋势。
该系统的推广应用,可有效减轻新冠肺炎轻症患者对医护人员数量的需求,减轻医护人员工作强度,降低医患交叉感染概率,对新冠肺炎患者的病征监护和疫情防控起到积极作用。
中国西安交大研制“新冠肺炎肺部感染辅助诊断系统”
新冠肺炎肺部感染辅助诊断系统西安交大一附院郭佑民教授团队研制的“新冠肺炎肺部感染辅助诊断系统”,实现了对新冠肺炎感染者肺内病变部位的快速检出,可有效提高肺炎鉴别诊断和病例筛查的效率。
该诊断系统依托专家训练、人工智能结合传统的计算机视觉技术对新冠肺炎患者肺部的病变区域进行分割和计算,可以同时获取病变ㄨ域的体积、密度、磨玻璃成分等定量参数,尤其是对于患者随访的数据,可以实时进行图像配准,精准定位病灶的位置和大小,方便比较病变的消长。
临床试验表明,该系统能够辅助临床医生对新冠肺炎进行快速诊断,并能提供智能诊断报告,适应阻断疫情扩散蔓延的公共卫生紧急应对要求,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效果。目前,该系统在医院医院投入应用。
医院“移动式远程医疗诊断系统”
移动式远程医疗诊断系统年武汉战疫情关键时刻,一批移动式5G远程医院启用。分布在全国各地的专家可以通过远程医疗系统对隔离区患者的病情进行会诊,一线医务人员可以将本地医疗数据(含CT影像、检测指标以及医疗档案等)发送给外地的专家,进而实现远程医疗诊断。
移动式5G远程医疗系统具有分辨率高、交互性好、通信速度快、功能多样化以及操作便捷的特点,将有效提高诊治能力,为打赢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阻击战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研制“帐篷式移动检测实验室”
帐篷式移动检测实验室中国人民解放医院研制的“帐篷式移动检测实验室”,应用自主研发的检测试剂盒,配合核酸全自动提取技术,核酸检测时间大大缩短,有效加快了疫区确诊速度。
中国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研制“高压静电防病毒电子口罩”
高压静电防病毒电子口罩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研制出一款加装“特殊空气净化器”的“高压静电防病毒电子口罩”。
单独的病毒很难在空气中生存,病毒传播就需要一个附着点——直径比PM2.5更小的1微米左右颗粒物。因此,与N95口罩相比较,这款高压静电防病毒电子口罩能够吸附住直径小于1微米的颗粒物,再用射线和高压场将病毒生命体杀死,而传统过滤PM2.5的口罩,则很难将小于2.5的颗粒物过滤掉。
美国航空航天局研发“抗新冠病毒项链”
美国宇航局“抗新冠病毒项链”有专家建议,新冠病毒易通过口鼻眼部进行传播,故应避免或减少触摸脸部。于是,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的专家研发出了一种“抗新冠病毒项链”——每当项链主人想要摸脸时,这根项链就会产生震动。据称,这款防护项链还可通过3D打印机打印出不同的颜色和形状。
其实,这种“抗新冠病毒项链”的原理并不复杂。当人手贴近脸部时,安装在项链上的红外传感器即可检测到手部的动作,并产生轻微的震动。
然而,美国航空航天局的专家强调,这种防护项链不能替代口罩、手套或其他个人防护设备,只能起到即时的防护警示作用,使人们对新冠病毒通过口鼻眼的传播保持警觉。
俄罗斯科学家研制如同手机大小的“袖珍呼吸器”
如同手机大小的袖珍呼吸器据俄罗斯《消息报》报道,俄罗斯科学家研制了一种微型呼吸器。该设备如同手机大小,依靠电池运行,不需要氧气瓶。该设备借助电化学泵直接从空气中获取富含氧气的混合物,使通过面罩的气流富含氧气,且可以调节氧含量。
据称,这种微型呼吸器可用于治疗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等病症,患者可以在家自行且方便地使用这一设备。目前,设备样机已成功通过测试,正在进行毒理学鉴定和临床试验。
俄罗斯国家技术集团研发“新型防病毒工作服”
新型防病毒工作服俄罗斯国家技术集团研发出一种专为医生、后勤服务和专门机构工作人员设计的新型防病毒工作服,可以有效抵御病毒和其它生物的威胁。据称,这种新型防护服采用再生薄膜材料制成,可以与其他个人防护装备配合使用,防护服的重量不到克。
俄罗斯国家技术集团表示,为更快捷、准确地确诊新冠病毒感染者,他们正在进行微型便携式实验室的研发工作。
俄罗斯科学家研发“纳米银防病毒口罩”
通常制造医用口罩的材料浸有防水混合物,使用中每隔一个半小时到两个小时就得进行更换。俄罗斯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采用银离子处理后的材料制作的口罩,阻止了活的微生物的穿透,使用时间长达十个小时。此外,这种新型口罩还具有自清洁的能力,但价格将略贵于普通口罩。
目前,已针对甲型流感病毒和两种细菌对这种新型口罩进行了测试。
日本发明可防止新冠病毒传播的游泳口罩
防新冠病毒传播的游泳口罩随着炎热夏季的到来,日本各地的游泳池将陆续开放。为解决泳客们在疫情期间游泳时的安全防护问题,东京一家小公司发明了一种可在游泳时防止新冠病毒传播的专用口罩。
这种游泳口罩一上市就大受泳客们的欢迎,很快就在日本各地流行开来。
日本餐厅推出“吃饭喝酒不用摘”的口罩
日本一家名为“萨莉亚”的意大利风味连锁餐厅突发奇想,推出了一种“吃饭不用摘”的口罩。
吃饭喝酒不用摘的口罩由图可见,食客先将口罩摘下来,上下对折后再戴上,这样就可露出佩戴者的嘴。然后,再将餐巾纸固定在口罩与鼻子之间,形成面罩。这样,食客就可以在不摘下口罩并且遮盖面部的情况下放心就餐。
萨莉亚株式会社社长堀埜一成说,“它看起来很脆弱,但是餐巾纸可以防止液滴飞溅”,“我们希望,即使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人们也能够外出就餐。”
陪客专用面纱更有意思的是,为在防止病毒传播的同时又不破坏夜总会等餐饮店的陪客氛围,日本一家酒吧还推出了一款“陪客专用面纱”。该面纱由3张竖长的纱连接而成,呈纱帘形状,遮住嘴部的中间部分为双层布,揭起来后可进行饮食。
日本大学使用遥控机器人举行虚拟毕业典礼
遥控机器人举行虚拟毕业典礼为防止新冠病毒交叉感染,日本东京商业大学为年应届毕业生们举行了一场新颖的虚拟毕业典礼。
毕业生们通过远程操控安装了Zoom电话呼叫功能的平板电脑和Newme移动机器人,“身临其境”地真实体验了一回“上台领取”毕业文凭的虚拟毕业典礼。
德国尝试训练军犬嗅检新冠病毒感染者
军犬嗅检新冠病毒感染者众所周知,军犬和警犬嗅觉灵敏,不但能够闻出爆炸物或毒品的气味,还可以闻出人体的多种癌症以及糖尿病患者即将出现的低血糖症状。
于是,德国联邦国防军和汉诺威兽医学校开展了一项联合研究——利用军犬嗅检新冠病毒感染者。分属德国牧羊犬、西班牙猎犬和寻回犬这3个犬种的10只军犬参与了这一研究项目。
研究人员采用新冠病毒感染者的唾液样本来训练军犬识别气味。这些唾液样本中的病毒经过化学处理,不再有传染性。
提供军犬的德国联邦国防军服务犬学校称,这项研究有望取得成功。军犬在当前试验阶段的辨识成功率约为80%,可行性研究成果将尽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