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器

专注思考练习

发布时间:2023/5/12 10:28:39   

时间的排他性是特别没有趣味但很重要的事实。就像每天喝的水,呼吸的空气,习以为常熟视无睹。充足或者有无限假想的东西,时间,精力之类,重要性被忽视降低,正是这些极为基础的东西,构建了过去现在和将来。

  我观察小孩接受的教育,写作业要认真,却没见教导什么是认真,怎么样才能认真。有意识去观察,认真是有步骤的,可练习的一件事。我更倾向于把这个认真,演绎为专注。我看小孩写字,一会喝水,一会给我讲故事,一会听到我手机的信息声,扭过头来看,就是不能好好地进行她应该做的事。不止小孩,成人也是如此,心猿意马,好像安安静静能持续做一件事,不是那么容易。

一些正念课程,我本身不很赞成,里面有些比喻还是很精妙的,可以借鉴过来。我听一个人讲当下,他用洗碗来比喻,不是想立马洗完做别的事,也不是拖延不洗,而是洗的时候把碗洗干净,不赶时间,也没有其他情绪,此时此刻就是洗碗,洗干净,一个接一个直到完成。制心一处,大约就是这个样子吧。

  专注之所以重要,和时间,精力关系太大。人的意志力是有限的,不停地转换焦点,精力意志力肉眼可见地下降。接着就是状态不好,疲惫,焦虑。信息的轰炸,诱惑又加剧了静心的难度。社会就是一个互动影响,不主动管控看到什么,   黑塞在《流浪者之歌》中借悉达多之口,说了这么一句话,会思考,会等待,会斋戒。我直觉反应这三种能力大概就是思考,忍耐,自律吧。科普点说,大脑只占全身2%的重量,却消耗25%的热量,大部分是葡萄糖。这么重要又精密的器官,人们显然是疏于维护。让脑袋足够健康,硬件上要保养,运动充足睡眠。软件也要顺畅才能完成艰巨的思考任务。

碎片化信息最大的危害不是零散,缺乏逻辑,而是让人失去专注和思考。当习惯于零散地接受信息,干货,好比拿到一张照片和图画,最终呈现的样子或许没差别,但图画是一层一层地铺叠,颜色交融,内涵是不一样的。想要干货本质是想要简单,现实并不是全是那么简单,更像错综复杂又有脉络的图画。听着有道理,能引起情感波动的事,背后常常是荒谬的。

  山东画家老树有个演讲,他在中央财经大学教书,对广告的总结特别独到,广告是制造人的自卑感。我看一些广告营造的场景,兜售还是很原始的权力财富身份的现代符号。购买了XXX就等同于你是XXX.当红酒玫瑰钻石等同于爱情符号时,就是爱情本身的退化和沦陷。劣币驱逐良币,整体都信奉爱情物化论,离婚率势必逐年增长,幸福感逐年下降。这就是大脑和思考,如果不锻炼维持,就会迟钝。习惯于东一点西一点获取信息,就很难再系统思考辨别,好在一些人   一次做一件事,是高效的秘诀。这要依赖练习,我们擅长的东西,是由练习得来,大多时候是缓慢累积,静悄悄地成为行为思考模式。《格言联壁》形容人最终的善恶:行善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行善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练习同样也是这样。刻意练习,一万个小时,练习的心态,习惯的力量都可以归纳为练习的外在表征。要有时间投入,精力投入,要重复修正。练习同时也是一个工具,练习跑步会越来越会跑,练习思考也会越来越会思考,就是练习偷盗,技术也会越来越纯熟。

《天下无贼》中黎叔和德华剥鸡蛋的pk,背后就是练习深度的不同呈现。可以用现代人擅长的科学分析来一一细说,这种方式和香烟外盒上标的吸烟有害健康类似,人麻木了。真正让我耳目一新对练习重新审视是受印度教的修行者dandapani的启发。

  正是看了他的一些阐释才有感而发,这也是我自己的学习模式。我学习了认为有价值的东西,总会想办法梳理通透,内化整理成自己的语言。他对练习这样描述,越是练习什么越会擅长什么,你可以练习越来越专注,也可以练习越来越分心,这都是自己练习的结果,习惯背后就是无意识的重复。积累到一定量的习惯,想改变第一步就是觉察,用新的模式去替代。这就回到了黑塞说的等待。等待变化,巩固变化,替代变化。

  年网易数读有个调查数据表。完成新年计划的,只有8%。72.6%的人坚持了一周,58.4%的人坚持了一个月,44.8%的人坚持了半年,坚持到底的却只有8%。我的   等待忍耐是一门要练习的艺术,上面数据可以看到,以年为单位的事,九成要破碎。而人想在某些领域做出点成绩,大多数又是需要数年的积累精进。小时候寓言故事,拔苗助长。现在总结,错误地追求效果,忽视规律,最终导致灾难。就不说人有很多掌控不了的东西,就是掌控了一些规律,还有《黑天鹅》事件存在呢。这个等待和忍耐,我更愿意把目光放更长远一点,包含推倒和重建。水路不通改走陆路,撞了南墙绕过去的勇气。历史上不乏年少成名的人,莫扎特,牛顿,费雪,天才到老。更多的是中老年之后才有所积淀。特别怕举的例子有失公允,极端,还是想用齐白石,摩西奶奶来说明。

有人早慧,很早就明白要追寻什么,天赋,努力都刚刚好。有的人晚醒,虽不到《月亮和六便士》的地步,仍然要走另一条路,和往昔迥异的方向。褚时健出狱之后种橙子,74岁进入陌生领域,橙子要3年才结果,要想有规模至少6-8年。这件事他花了10年做成了。等待和忍耐在这个人身上,发挥得淋漓尽致。现在很多人喜欢风口,网红,鼓吹地摊经济。极低的门槛,无限的诱惑,忘了背后沉默的大多数。迷失了自己是谁,失去了拥有什么,身处何处,去向何方的冷静。

  蔡志忠以漫画闻名,对桥牌,物理,电影同样技艺精湛。他观察现代人,大陆很多人要成为马云,台湾很多人要成为郭台铭。他们只是想要这两个人现在拥有的,并不想经历他们所经历的。在高速公路上行驶,别人走自己也走,却忘了为什么要走。他对当代人的建议,学会思考,要有自己的刷子,找到葵花宝典。又一次见注重思考。刷子就是自己的擅长,找到自己适合做什么,也许要不停地试才知晓。葵花宝典就是规律方法,不能蛮干。追寻人生的意义,是个很空的话题,如果到一定年纪有一些阅历,正是这些我要做什么样的人的身份定义,才导致了人有不同的行为,追求。是一种真正源源不断的内驱力。

我观察有些人屈服于制度或者要求,做志愿者指挥交通,参加公益捡垃圾,拍照。一旦没了约束这些人不会那么积极参加任何公益。因为所求一些人会殷勤,笑容可亲,满足后就判若两人。内在驱动,会持续一致,如果内心认同平等和尊重,不会因为外在不同而区别。因为形势而变幻,才是暂时又易变的。台湾曾仕强出过很多轱辘话的著作,看的足够多,还是能找到一个核心。要做什么样的人,怎么去做,如何改善。人与人是不同的,秉性和天赋都不一样,所谓最好的自己,就是独一无二的人。这同样是思考的结果。

  掌握规律,会更从容等待。知道要发芽,成长,开花,结果。缺少任何一个步骤也不会有收获。练习越多越擅长,专注地做事,完全聚焦。90度不是开水,唯有度才是开水,在质的变化发生之前,所有的努力都是积蓄,有策略知道默默的意义,耐心等待质的到来。人的精力能量时间都是有限的,分清什么对自己是重要的,不盲目跟随,时刻牢记,思考是人最大的财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455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