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斯睿(淮海工学院)1月6日,一场器官移植手术在广西医院进行,供者是23岁的广西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大四学生易海欣。她捐献出的心脏、肺脏、肝脏和双肾,能挽救5名器官衰竭患者生命。(1月6日中国新闻网)从小我们就被教导要爱护生命,生命只有一次,要保护好自己的身体,维护身体机能健康运转。那么,我们保护自己的意义是为了活着吗?或许在一部分人眼中,人的生命可以用一呼一吸来定义。无疑,这是正确答案,但并不完整。生命如花绽放,色彩与张开的角度不一,哪怕张力过大的零落,也是一种绽放,正如易海欣,以另一种姿态新生。捐赠器官,对于如今新时代的人们来说并不陌生,民众接受度也越来越广。据报道,年7月6日,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成立,十年来,截至年12月11日,已实现捐献人数人,捐献器官个数个,挽救了十多万人的生命。尽管如此,仍然还是有一些排斥此行为的声音。部分人秉持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观念,认为人完整地来到世界,就应该完整地离开。诚然,这种想法可以理解,但其错误之处也应理性指出。首先,完整的定义从不是那么单一狭隘,肉眼可见的完整属于表层,并不是真正的内里,而“质本洁来还洁去”才是真正的完整。某一部分在本身的缺失,并不代表它的消失与死亡。相反,它在另一个地方呼吸,将会多一种姿态绽放。换而言之,当捐赠人死亡,其器官活体在其他的身体里运转,被捐赠人的生命不仅仅是他个人的,也是死者生命的延续。以另一种姿态呼吸,也是生命。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终点,真正的生命是没有止尽的。英雄不朽,精魂永存。袁隆平院士于年5月22日逝世,但不管年逝几何,都会有人记得养活数亿人的杂交水稻,还有他的水稻乘凉梦。人们之所以记住他,在于他的贡献和精神。生命承载的不仅仅是呼吸,还有他的品质、精神和贡献。易海欣已经死了,她还活着,我们记住的不仅仅是她的名字,还有她选择捐赠让更多人活着的奉献精神。身体从不会不朽,不朽的只有人的灵魂。人活着,不是仅仅为了维持一呼一吸,更多是为了自己生命灵动的绽放。“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尼采如是言。我们要活出自己的价值,也要对别人有价值,对社会做出贡献,这便是绽放。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是我们每一个人应该去实践的。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cf/75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