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呼吸器 >> 呼吸器市场 >> 看病时,医生为什么总让你先拍个片子
年,邵雪(化名)的父亲在体检时发现肝脏小结节,经过一系列影像检查,被确诊为肝癌。
由于患有数十年的乙肝病毒感染史,且有明显肝硬化,邵雪父亲确诊时已经“错失”手术切除治疗的机会。
但幸运的是,因为及时地通过CT和磁共振等影像手段的精准检测,老人家的两个病灶为小病灶,属于早期肝癌,依然可以采用射频消融这种微创治疗手段。
十余年来陪着父亲治疗、复查成为邵雪的生活重心之一。令她欣慰的是,通过每半年一次的肝胆特异性MRI对比剂增强磁共振和积极治疗,这么多年来父亲的生活质量并没有受疾病影响。
“如今75岁的父亲依然是他们夕阳红合唱团的‘活跃分子’。”邵雪说。
影像技术助力肝癌早诊早治
但并不是每一位肝癌患者都有邵雪父亲的这份幸运。
在中国,原发性肝癌是第4位常见恶性肿瘤及第2位肿瘤致死病因,在全国人口平均寿命以下恶性肿瘤死亡原因中更是排在第1位。
当然,并不是肝癌一定导致过早死亡。实际上,相比于-年肝癌五年生存率仅为10.1%,目前中国肝癌患者总体五年净生存率已经提高为14.1%。
在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院长、医院副院长、肝胆胰外科中心学科带头人匡铭看来,随着消融治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治疗手段的丰富,医学进步对肝癌发生发展、转移复发机制的深入了解,以及乙肝疫苗的推广,都将促进肝癌治疗率得到有效提升。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院长、医院副院长、肝胆胰外科中心学科带头人匡铭
但由于肝脏是一个特殊的器官,它对疼痛极不敏感,所以当患者因为肝区疼痛来院就诊时,大多数已经进入肿瘤的中晚期甚至已经全身播散转移。
“早期肝癌的五年生存率可以达到70%,中期才30%,如果是晚期那就更低了。”
因此,对患有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或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肝硬化等肝癌风险人群的早期筛查、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是提高肝癌远期预后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肝癌是所有的癌症中少数不多的可以仅通过影像学,不经过病理学穿刺而能够确诊的恶性肿瘤。高危人群根据两种以上典型的影像学表现即可诊断肝癌。影像技术对肝癌的早期诊断、精准治疗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影像相当于临床医生的眼睛。”匡铭回忆起二十多年前当实习医生时,当时的CT技术下横断面只能看到1公分以上的肿瘤,在1公分以内的小肝癌是看不见的,而且对于肿瘤是否侵犯周围小血管、有没有小的转移等细节是发现不了的。那时,外科医生经常会遇到肝脏打开后却发现手术做不了的情况。
但如今,影像技术既能精准定位肿瘤的位置、大小,以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也能实现肿瘤分级的定性诊断,为能否手术,手术方式、手术范围、手术入路提供重要的参考。
“影像学在肿瘤诊疗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没有影像学,肿瘤的诊断与治疗都是困难的。”匡铭说。
影像医生可不仅是“拍片子的”
作为医院医学影像学教研室主任、医学影像科主任及放射诊断科主任,冯仕庭在影像科工作20余年。
医院医学影像学教研室主任、医学影像科主任及放射诊断科主任冯仕庭
“实际上,‘拍片子’或者操作机器是我们影像人非常重要的工作,但并不是全部的工作。”
如果以一个企业中的前台、中台和后台做比喻。那么患者口中“拍片子”“操作机器”的技术人员们就是“前台”,他们负责给患者进行特殊造影、CT、MR检查和介入治疗的机器操作,确保摄影质量;“中台”是那些负责登记数据录入、患者身体情况评估、静脉留置针、给患者讲解检查注意事项的医辅人员;而那些坐在密布着隔断的工作间里,在电脑显示器上一幅接一幅地调动着黑白图像的诊断人员,他们就是“后台”,负责分析影像,书写影像诊断报告。
“这些诊断医生是影像科的‘幕后英雄’。”患者拿到一纸报告背后,影像诊断医生要分析几百甚至上万张图像,并结合数据与临床资料,判断患者有没有影像学上的异常,并对异常情况进行准确地定位与定性诊断。
“要告诉患者他有没有异常,疾病在哪里,有多大,是不是肿瘤,肿瘤跟它周围结构的关系如何等等,这些基本的情况最后都要体现在报告上。”
在中山一院医学影像科,平均每个诊断医生一天要审阅数十名甚至上百名患者的影像报告。而对于疑难病症,一个患者的胸部、腹部、盆腔的CT或磁共振检查图像就达多张。从这些黑白的图像中,诊断医生们像侦察兵一样,通过蛛丝马迹,寻找危害人体健康的病灶和元凶。
以患者为中心的多学科诊疗模式
肝癌治疗的特点是多学科参与、多种治疗方法共存。
上世纪90年代后,多学科诊疗模式(MDT)经过美国MD安德森癌症中心等医疗机构正规化后迅速发展。多学科诊疗即由多学科专家针对某一种或某一系统疾病的病例进行讨论,在综合各学科意见的基础上为病人制订出最佳的治疗方案的治疗模式。
多年来,匡铭一直致力推动MDT模式的发展与推广。在他看来,影像科与外科、其他临床医生等多学科共同参与讨论,各个科室不要以自己的技术能力来决定患者的治疗方案,要真正以患者为中心,这种联合探讨出来的方案才是客观的、对患者最好的。
匡铭(中)和中山一院肝癌研究团队
中山一院肿瘤中心践行MDT模式多年,并在今年正式将其纳入门诊。
在MDT门诊中,各科室医生坐在一排,患者和家属坐在另一排,墙上的屏幕中显示着患者的各种检查结合和影像图片。在这期间,各科室医生对一位患者集中讨论分析,确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患者只需要挂一次号,不同专业的专家就能一起为他诊疗。有时候围绕一个患者专家们可以讨论一两个小时,在这个过程中患者的很多问题都能得到解答。”
据匡铭介绍,得益于MDT模式,中山一院-年间肝癌患者的生存率比-年上升了近20%。
对于冯仕庭来讲,让他真正意识到作为影像医生的“成就感”时刻,也正是来源于MDT模式的参与。
他至今难忘年成功切除下腔静脉平滑肌肉瘤的那名患者。
当时肝外科、移植科、麻醉科、医学影像科等共同参与那位患者的MDT诊治。讨论时,患者的CT显示,肿瘤位于下腔静脉内,但因为肿瘤巨大,影响到了肝脏静脉和肾脏静脉的血液回流,难以判断是否累及肝肾。而且右肝已经出现淤血表现,但到底程度如何,还需要进一步检查。
于是,医院新装的一台顶尖的3.0T超高强磁共振设备,利用高分辨MRI血管成像序列结合高浓度MRI对比剂的成像方法,更加清楚、准确地显示肿瘤的范围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
而这项检查必须在病人完全不动的状态下进行,否则就会产生运动伪影。但由于的肿瘤长在腹腔,呼吸起伏可能导致结果不准确。为了更好地完成检查,冯仕庭带着医生及技术组的团队反复尝试多种成像序列,花了一个多小时完成了MRI检查,得到优质的影像图像,精准评估肿瘤的侵犯范围,助力临床的精准治疗。
最终那位患者通过MDT诊治成功切除病灶。这是全球第二例、全国第一例通过体外循环、体外肝切除、自体肝移植、肾静脉切断重建、下腔静脉切除、人工血管移植联合治疗手段,成功切除下腔静脉平滑肌肉瘤的病例。
“影像科只有在MDT中不断迎接临床挑战,才能不断成长,更好地开展新技术解决新的临床问题。”
中山一院肝胆胰外科中心MDT现场
精准医疗,影像先行
过去十年,肿瘤的精准治疗发展迅速,新兴研究技术和手段的不断涌现正颠覆癌症诊疗的理念和模式,而影像技术的发展迭代也正助力着肝癌的精准治疗。
冯仕庭仍记得年时,中山一院引进第一台64排CT后,成功地检查出了数毫米的肿瘤,“CT1毫米的层厚不仅为疾病的诊断提供了非常高的分辨能力,也为小病灶的检出提供很大的便利。”
不久之后,磁共振成为“发展主流”,且每隔一两年就会有新一代技术出来。由于CT是靠密度来分辨病灶,因此有时对病灶的检出不够敏感,但是磁共振却能极大提高软组织分辨力,此外磁共振除了无X射线辐射、动态增强扫描观察肿瘤的血供外,在评价肝癌病灶大小、内部结构、边缘细节等方面优于CT。
随着肝细胞特异性MRI对比剂的出现,肿瘤筛查的精准性“更上一层楼”。
在早期肝癌筛查中,肝细胞特异性MRI对比剂能提高早期肝癌的诊断效率。冯仕庭举例道,肝炎患者中最终有部分患者会发展为肝硬化,肝硬化中会有不同的结节,但利用其他检查方法很难判别,即使发现了也很难进行精准诊断。但肝细胞特异性MRI对比剂可以很早期的发现1公分以下小肝癌,并且可以对肝癌发病的高危人群进行风险分层。
肝细胞特异性对比剂增强磁共振是《肝癌癌前病变的诊断和治疗多学科专家共识(版)》中重点推荐的、较可靠的早期肝癌或癌前期病变筛查方法。
在今年最新发布的《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年版)》中,肯定了近年来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的肝细胞特异性对比剂增强磁共振的作用,其明显提高了直径小于1厘米小肝癌的诊断灵敏度。
精准医疗,影像先行。冯仕庭认为,影像技术发展的目标是实现“精准快”,为实现对疾病的快速诊断、精准评估提供便利。实现“看清原来看不清的,看见原来看不见的”“虚拟病理”的新境界。
目前,中国每年约有41万新发肝癌患者。和邵雪的父亲一样,他们与肝癌的对抗注定是场漫长的战争。但在这场战争中,无论医生还是患者,没有人想要放弃。
《“健康中国”规划纲要》提出,要在年把我国恶性肿瘤的总体五年生存率提高15%。
在促成肝癌的五年生存率提升15%的路上,匡铭认为,医院层面要建立以疾病为中心的MDT模式;行业层面,要做到“左手指南右手指控”,以国家卫健委的疾病治疗指南为基础,在达成疾病诊疗的共识基础上,还做指控质控的指标,“之前指南告诉你应该这样做好,从指控来讲就告诉你必须这样做。”但重要的是在根源上降低。在中国85%的肝癌都是因为由乙肝引起的,提升乙肝疫苗接种率才能从根源上得到有效提升。
在冯仕庭看来,对高危人群进行更精准的慢性病管理和肝癌筛查尤为重要。他建议道,患有乙肝,或者长期酗酒的患者,进行肝胆特异性MRI对比剂增强磁共振的检查,可以对肝癌发病的高危人群进行准确的风险分层,指导他下一步的随访。
“精准诊断,精准评估,辅助临床精准决策,就是我们医学影像学,为实现健康中国做出的一些工作。”
在刚刚开幕的进博会上,为了中国患者能够获得精准诊断和精准治疗,拜耳带来了还未上市的、中国首展的创新、智能化影像诊断产品和解决方案。健康中国是一个系统化的建设,包括了疾病的治疗、预防和健康管理,既需要整个医疗体系的联动与配合,也需要医药企业以真正实现临床获益为导向来做进行产品研发。
拜耳在医疗器械及医药保健展区的展台
深耕中国市场年,拜耳不断以更高效、更精准、更智能的影像诊断产品,护航“健康中国”伟大目标。
参考文献:
《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年版)》
《中国肝癌早筛策略专家共识(年版)》
Latestglobalcancerdata:Cancerburdenrisesto19.3millionnewcasesand10.0millioncancerdeathsin[J].IARC..
作者:马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