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呼吸器 >> 呼吸器介绍 >> 生物小中考必背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生物学——研究生命的科学
1、科学探究共有5个步骤:①提出问题;②作出假设;③制订计划;④实施计划;⑤得出结论。
2、若假设和结论不一致,则需要修改假设,重做实验。
3、设计实验有两大原则:①单一变量;②对照原则。在“探究水分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实验中,变量是水,其他因素(如温度、植物种类等)必须相同。在“探究阳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实验中,有光是对照组,遮光是实验组。
4、进行测量时,重复测几次,取其平均值,这样做的目的是减少误差。(避免误差×)
5、物镜的放大倍数与镜头长度成正比,所以物镜镜头长度越长,放大倍数越大;而目镜的放大倍数与镜头长度成反比。(物镜有螺纹,目镜无)
6、看不见转动粗准焦螺旋,看不清楚转动细准焦螺旋。
7、反光镜有两面:平面镜和凹面镜。光线太暗时,转凹面镜和大光圈。
8、对光时,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9、下降镜筒时,眼睛一定要注视物镜,目的是防止镜头压碎玻片。
10、标本为b,看到的是q;标本为d,看到的是p(方法:翻转°)。
11、如果标本偏右上方,想要移到中央,应该向右上方移动(规律:偏哪移哪)。
12、高倍镜相较于低倍镜,放大倍数越大,细胞个头越大,细胞数目越少,视野范围越小,视野亮度越暗。
13、视野中看得见的污点一定在目镜、物镜或玻片上。
14、转高倍镜的步骤:移中→换高→调光→调焦。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1、环境可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其中,非生物因素有阳光、水、空气、土壤等。
2、造成下雨天蚯蚓爬出地面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空气;“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中生物关系是捕食;“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中,“草”与“豆苗”的关系是竞争。
3、请举出生物影响环境的例子(2个):大树底下好乘凉、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第三章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1、生态系统有哪4个部分组成?非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绿色植物是生产者,人和动物是消费者,细菌和真菌是分解者,吃动植物的尸体和粪便,请举出分解者的例子(3个):蘑菇、蚯蚓、秃鹫。所有动物都是消费者吗?错。
2、一片草原上的所有羊群是一个生态系统吗?不是。请订正为正确说法:一片草原、一片草原上的所有生物和这片草原。
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在落红化作春泥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分解者。
4、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其范围是大气圈下层、水圈和岩石圈上层
第四章绿色植物是有机物的生产者
1、在“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实验中,先将植物置于黑暗处24h的目的是耗尽叶片原有淀粉;有光是对照组,遮光是实验组;用酒精的目的是溶解叶绿素(或脱色),酒精隔水加热的目的是防止酒精燃烧;用碘酒的目的是鉴定淀粉的存在,变成蓝色。实验结果:叶片遮光部分不变蓝,叶片未遮光部位变蓝。
2、隔水加热的装置中,大烧杯盛的是水,小烧杯盛的是酒精,一段时间后,酒精变绿色,绿叶变黄色。
3、海尔蒙特的柳树实验中,造成柳树增重的主要物质是二氧化碳,土壤减少的物质是无机盐。
4、以银边天竺葵作为光合作用实验的材料,说明叶绿体对光合作用的重要性。
5、光合作用的反应式:二氧化碳+水有机物(淀粉)+氧气
6、光合作用包括两方面的变化:一是物质上的转变,即无机物变有机物;二是能量上的转变,即光能变化学能。
7、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叶片。
8、二氧化碳经气孔进入叶片内部参与光合作用。
9、炎热夏季的中午,为什么光合作用偏偏最弱?气孔关闭,导致二氧化碳供应不足。
10、鱼缸里经常要放一些新鲜水草的目的是:水草能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第五章人体的物质和能量来源于食物
1、“施肥”施的是无机盐。植物需求量最大的是含氮、磷、钾的无机盐。
2、植物的根尖从下往上依次为根冠、分生区、伸长区和成熟区。其中,成熟区长有大量根毛,增大表面积,是吸收水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根冠属于保护组织。根能不断生长的原因是分生区的分裂和伸长区的生长。
3、当根毛细胞液浓度>土壤溶液浓度时,细胞吸水;当根毛细胞液浓度<土壤溶液浓度时,细胞失水。
4、盐腌萝卜条时,萝卜细胞液浓度<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失水,萝卜条变小变软。
5、盐碱地植物难以存活的原因:根毛细胞液浓度<土壤溶液浓度,植物细胞失水,难以吸水;施肥过多,造成土壤溶液浓度过高,会出现“烧苗”现象,原因是土壤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细胞失水,出现萎蔫现象,应如何解决?浇水稀释。
6、食物中含有糖类(淀粉)、脂肪、蛋白质、水、无机盐和维生素等6大类营养物质。
7、判断题:所有营养物质都可以为人体提供能量吗?错误。不能为人体提供能量的营养物质有水、无机盐和维生素;能为人类提供能量的营养物质有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其中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含能量最多的是脂肪,也叫储能物质。
8、缺含铁的无机盐,易患贫血;缺含碘的无机盐,易患“大脖子病”;缺维生素A,易患夜盲症;缺维生素C,易患坏血病。
9、淀粉、脂肪和蛋白质(个头较大)必须消化才能吸收;水、无机盐和维生素(个头较小)无须消化直接吸收。
10、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两部分组成,其中消化道有7个,从上到下依次为: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注意识图:“大肠包小肠”);消化腺有5个:唾液腺、胃腺、肝脏、胰腺和肠腺,作用是分泌消化液。
11、5个消化腺中,个头最大的是肝脏。肝脏分泌胆汁,消化脂肪,但不含消化酶。肝脏把胆汁分泌到小肠中。判断题:所有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都含消化酶。错误。
12、人细嚼馒头后会感到有甜味,是因为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把不甜的淀粉分解成了甜甜的麦芽糖。胰液和肠液能消化多种营养物质,被称为“全能消化液”。
13、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是小肠。小肠内含胆汁、胰液和肠液等多种消化液。
14、淀粉初步消化场所在口腔,蛋白质初步消化场所在胃,脂肪初步消化场所在小肠,所以三大营养物质被消化的先后顺序:淀粉>蛋白质>脂肪。
15、淀粉的彻底消化产物是葡萄糖,蛋白质的彻底消化产物是氨基酸;能消化脂肪的消化液有胆汁、胰液和肠液,能消化淀粉的消化液有唾液、胰液和肠液。
16、判断:所有营养物质消化后都被直接吸收进血液。错误。
第六章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
1、食物链一般具有如下特点:第一环节是生产者,第二个环节是植食性动物,第三个环节及其往后是肉食性动物。
2、请写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句成语中所包含的食物链:树→蝉→螳螂→黄雀。
3、一条食物链中包括了生产者和消费者,缺少了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
4、几乎所有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是太阳。
5、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流动。能量可以循环流动吗?不可以。
6、在“草→虫→鸟”这条食物链中,含能量最多的是草,含能量最少的是鸟。
7、有毒物质(如DDT、有机汞等)沿着食物链越来越多,所以在“草→虫→鸟”这条食物链中,含有毒物质最多的鸟,含有毒物质最少的是草。
第七章能量的释放与呼吸
1、呼吸作用的实验也要暗处理,目的是不让其进行光合作用(与光合作用的暗处理目的作比较);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可以让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2、呼吸作用的反应式:有机物+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
3、呼吸作用最重要的意义是提供能量。呼吸作用所释放的能量能被直接用于各项生命活动吗?不。
4、农作物要经常松土,防止土壤板结,目的是增加氧气,有利于根的呼吸作用;发生洪涝灾害后,一些植物往往会发生烂根而死亡,原因是缺乏氧气,抑制根的呼吸作用。
5、光合作用白天进行,呼吸作用晚上进行,对吗?错误。应改为:光合作用白天进行,呼吸作用白天、晚上都进行。
6、若想增加农作物产量,应将温室大棚的白天温度调高一些,晚上温度调低一些。
7、呼吸系统是由呼吸道和肺两部分组成,其中呼吸道可以使进入肺的气体清洁、温暖和湿润,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
8、外界气体和肺内气体的交换依靠呼吸运动完成;人体内气体交换依靠气体的扩散作用完成。
9、呼吸运动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吸气时,肋间肌和膈肌收缩,肋骨上升,胸廓变大,肺变大,膈的位置下降,肺内气压变小;呼气时,肋间肌和膈肌舒张,肋骨下降,胸廓变小,肺变小,膈的位置上升,肺内气压变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