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价值形式及逻辑结构纷繁复杂,然而,人类的复杂价值是怎样形成的?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人类是从低级生物进化而来,那么,人类复杂的价值也必然是从低级价值逐渐进化而来。要全面而深刻地了解价值的本质,消除价值理论界存在的诸多争议和严重误区,就必须深入探索价值的起源与进化序列。在研究价值的进化序列之前,必须首先突破现有的生物学理论,对生物的进化层次进行重新划分。人类的思维过程可分解为四个基本阶段:一是感觉阶段,主要解决“有什么”的问题;二是认知阶段,主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三是评价阶段,主要解决“有何用”的问题;四是意志阶段,主要解决“怎么办”的问题。生物的进化序列也基本上是按照这个序列关系而展开的,即生物的进化序列是:一是感觉类生物,即具有感觉器官的生物,根本标志是神经元的出现,其代表性的生物主要有海绵体动物与腔肠动物;二是认知类生物,即具有认知器官的生物,根本标志是神经中枢的出现,其代表性的动物有扁形动物、节肢动物、鱼类、鸟类、两栖类、爬行类动物等;三是评价类生物,即具有评价器官的生物,根本标志是大脑杏仁体的出现,代表性的动物有旧哺乳类动物(如食虫类、鳞甲类、啮齿类、鲸类);四是意志类生物,即具有意志器官的生物,根本标志是大脑新皮层的出现,其代表性的动物有灵长类动物(如猿类、猴类和人类)。此外,在感觉类生物出现之前,还有两种最原始的生物:一是原核生物,主要功能是吸收和利用太阳的光能以及各种无机物中所含有的化学能;二是原生生物,主要功能是吸收和利用太阳的光能以及各种有机物中所含有的化学能。生物的进化序列如下图所示:研究表明:生物的进化过程,就是生物的消费过程、生产过程、劳动过程不断分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也是价值形式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每一个进化层次的生物,都有着不同的基本价值形式,并有着特有的价值运行模式。一、原核生物的价值运行。原核生物(包括古细菌)主要有蓝细菌、细菌、古细菌、放线菌、立克次氏体、螺旋体、支原体和衣原体等。原核生物能够通过分解或合成无机物(如硫化物、氧化物或氮化物等)来获取能量;有些原核生物(如蓝细菌)能够通过其中所含的叶绿素和藻蓝素产生光合作用,从而吸收和利用光能。原核生物的生命过程可以分解为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代谢性消费过程与代谢性生产过程,其中,代谢性消费过程是指无机能(或光能)转化为生物体内的生物化学能;代谢性生产过程就是将生物体内所贮存的生物化学能转化为无机能(或光能)。请注意,这一点与人们的“常识”正好相反。由于原核生物几乎没有贮存剩余生物化学能的能力,通过代谢性消费过程从无机能(或光能)所转化而来的生物化学能,将会立即投入代谢性生产过程,并转化为新的无机能(或光能),因此原核生物的代谢性消费过程与代谢性生产过程是完全混合在一起的,而且是几乎是同时进行、同时停顿或同时消失的。从这里可以看出两点:一是,对于原核生物来说,无机能(或光能)就是它们的“食物”,就是它们的使用价值;二是,生物化学能就是一种过渡性价值,对于生命过程中不同阶段中的无机能(或光能)的使用价值起着中介作用或桥梁作用,它由“食物”中所含有的无机能(或光能)转化而来,并贮存于原核生物的体内,使原核生物具备了下一步摄取“食物”的能力。总之,原核生物的生命过程就是无机能(或光能)与生物化学能之间相互转化、相互作用的过程。原核生物的价值运行图如下所示:二、原生生物的价值运行。原生生物是最简单的真核生物,真核生物是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包括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和动物界。原生生物能够通过分解由原核生物所形成的有机物来获取能量;有些原生生物(如原生藻类)能够通过其中所含的叶绿素和藻蓝素产生光合作用,从而吸收和利用光能。原生生物的生命过程同样可以分解为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代谢性消费过程与代谢性生产过程,其中,代谢性消费过程是指有机能(或光能)转化为生物体内的生物化学能;代谢性生产过程就是将生物体内所贮存的生物化学能转化为有机能(或光能)。由于原生生物同样没有贮存剩余生物化学能的能力,通过代谢性消费过程从有机能(或光能)所转化而来的生物化学能,将会立即投入代谢性生产过程,并转化为新的有机能(或光能),因此原生生物的代谢性消费过程与代谢性生产过程是完全混合、相互联动在一起的,而且是几乎是同时进行、同时停顿或同时消失的。从这里可以看出两点:一是,对于生核生物来说,有机能(或光能)就是它们的“食物”,就是它们的使用价值;二是,生物化学能就是一种过渡性价值,对于生命过程中不同阶段中的有机能(或光能)的使用价值起着中介作用或桥梁作用,它由“食物”中所含有的有机能(或光能)转化而来,并贮存于原生生物的体内,使原生生物具备了下一步摄取“食物”的能力。总之,原生生物的生命过程就是有机能(或光能)与生物化学能之间相互转化、相互作用的过程。原生生物的价值运行图如下所示:三、感觉类生物的价值运行。感觉类生物一方面由于有了神经元的存在,开始具有了一定的主动性和灵活性,能够根据环境的变化,机动灵活地调控自己的行为,从而使其代谢性消费过程与代谢性生产过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产生运行时间的相对分离;另一方面由于生物体内开始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化学能的贮存能力,从而使其代谢性消费过程与代谢性生产过程可以一定程度上产生运行过程的相对独立。感觉类生物的代谢性消费过程与代谢性生产过程开始发生了明显分离:其代谢性消费过程就是将食物类价值转化为体内的生物化学能,这实际上就是消费食物的过程;其代谢性生产过程就是将体内的生物化学能转化为使用价值(或消费性价值,或使用价值),这实际上就是摄取食物的过程。感觉类生物的价值运行图如下所示:四、认知类生物的价值运行。简单细胞的生物(即原核生物、原生生物和感觉类生物)经过漫长的进化,逐渐演化出某种特定的生理功能的细胞,以应对特定外部环境因素的变化。例如,皮肤细胞的隔热功能以应对外部环境温度的变化,无氧呼吸细胞的无氧呼吸功能以应对外部环境的氧气变化,吸水细胞的吸水功能以应该外部环境的水分变化。各种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简单细胞组合在一起,并且通过中枢神经系统的统一与协调,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复杂多细胞生物体:认知类生物,就可以应对复杂环境(如低温环境、缺氧环境、缺水环境等)及其变化。认知类生物的出现,将会导致两个方面的重大变化:一是,进化出一种全新的使用价值(或消费性价值):温饱类价值。认知类生物中各种生理功能的细胞相互作用,使生物能够适应更为复杂的环境,其结果是:物质的许多非能量特性(如温度、湿度、水分、空气、光线、盐分、矿物质等)通过改变认知类生物的大环境或小环境,从而成为影响生物生存的生命要素。例如,水就能够成为缺水环境的生命要素,氧气成为缺氧环境的生命要素,阳光或柴火就成为低温环境的生命要素,盐就成为缺盐环境的生命要素。于是,认知类生物就进化出一种全新的使用价值:温饱类价值。也就是说,简单细胞生物(即原核生物、原生生物和感觉类生物)基本上只能利用外界物质的能量特性,而认知类生物开始利用物质的一些非能量特性。“温饱类价值”是在“食物类价值”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第二种使用价值,它主要是利用物质的某些非能量特性,食物的主要功能就是利用物质的能量特性。不过习惯上,人们通常把食物类价值归属于温饱类价值。二是,进化出一种全新的过渡性价值:生理潜能。认知类生物实现各种生物细胞在其体内的分工与合作,此时,“生物化学能”只是为各种生物细胞的生命运动提供动力支持,然后,由体内的各种生物细胞向整体提供不同的生理功能,并在中枢神经系统的统一与协调下,各种不同的生理功能相互作用,共同构成认知类生物的生产能力。认知类生物中各种生物细胞的生理功能千差万别,并且都可以用不同的物理量来进行衡量,各种生理功能之间难以进行相互比较和度量,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特性,那就是它们的形成、生长与运行都是以消耗一定数量的生物化学能为代价,都可以折算成一定数量的生物化学能。于是,各种不同的生理功能有一个统一的名称:生理潜能,它以“生物化学能”为统一尺度。“生理潜能”是在“生物化学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第二种过渡性价值。上述两个方面的重大变化,使人类的价值运行系统发生了如下分化:一是温饱类价值的出现,使认知类生物的消费过程分化为两个相对独立的部分:代谢性消费过程与生理性消费过程,其中,生理性消费过程就是将温饱类价值转化为生理潜能的过程;二是生理潜能的出现,使认知类生物的生产过程分解为两个相对独立的部分:代谢性生产过程与生理性生产过程,其中,生理性生产过程就是将生理潜能转化为使用价值(或消费性价值)的过程。总之,认知类生物出现了两种消费过程和两种生产过程。认知类生物的价值运行图如下所示:五、评价类生物的价值运行认知类生物由于形成了中枢神经系统,实现了不同功能细胞之间的分工与合作,从而具备了基本适应复杂环境的能力。随着动物的不断进化,动物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广泛,活动的内容越来越增多,生理系统及其生理功能越来越庞大和复杂,逐渐形成了具有评价功能的器官,此时,动物开始尝试着充分利用各种自然物质资源(如石头、树枝、洞穴、动物骨头与皮毛等)用以改造环境。评价类生物由于能够对于外界事物的价值进行分析,试图借助于自然的力量或劳动工具,来改造环境并获取更多的生存资料。然而,动物要想改造环境,就必须依靠强大的运动系统,并有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大脑神经系统等生物系统或生物器官的密切配合。每个生物系统或生物器官都是由众多细胞所组成,此时,生物化学能只为细胞的运行提供动力源,而各个细胞将以“生理潜能”的形式为生物系统或生物器官的运行提供动力源。评价类生物的出现,将会导致三个方面的重大变化:一是,进化出一种全新的过渡性价值:劳动潜能。评价类生物实现了各种生物器官或生物系统之间的分工与合作,从而使生物具备了改造环境的能力。此时,“生理潜能”只是为各种生物器官或生物系统的生命运动提供动力支持,然后,由体内的各种生物器官向生物机提供不同的劳动功能,并在大脑神经系统(尤其是大脑杏仁体)的统一与协调下,各种不同的劳动功能相互作用,共同构成评价类生物的生产能力。评价类生物中各种生物器官或生物系统的劳动功能千差万别,并且都可以用不同的物理量来进行衡量,各种生理功能之间难以进行相互比较和度量,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特性,那就是它们的形成、生长与运行都是以消耗一定数量的生理潜能为代价,都可以折算成一定数量的生理潜能,最终都可以折算成一定数量的生物化学能。于是,各种不同的生理功能有一个统一的名称:劳动潜能,它以“生理潜能”为统一尺度。“劳动潜能”是在“劳动潜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第三种过渡性价值。二是,进化出一种全新的生产性价值:个体性生产价值。评价类生物由于能够对外界物质的价值特性进行客观评价,开始利用外界物质的某些特定的物理化学特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延伸和强化劳动器官(手、脚、身、五官与大脑)的劳动功能,这些外界物质的价值特性将会通过人的个体性生产过程转化为等效的劳动潜能。三是,进化出一种全新的消费性价值:安全健康类价值。为了顺利完成主体的各项劳动任务,一方面必须创造良好的机体内环境,保持着健康的心理状态,才能顺利实现价值的转化,机体内环境的改善,提高了劳动潜能转化为使用价值的概率,从而等效地增加了劳动潜能。二方面,必须营造良好的机体外环境,即保持着安全、舒适的外部环境,机体外环境的改善,提高了劳动潜能转化为使用价值的概率,从而等效地增加了劳动潜能。“安全健康类价值”是在“温饱类价值”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第三种消费性价值,它主要目的在于改善生物机体的外环境和内环境,从而为个体性劳动过程与个体性生产过程的顺利实施而保驾护航。上述三个方面的重大变化,使人类的价值运行系统发生了如下分化:一是,安全健康类价值的出现,使评价类生物的消费过程分解为三个相对独立的部分:代谢性消费过程、生理性消费过程与个体性消费过程,其中,个体性消费过程就是将安全健康类价值转化为劳动潜能的过程;二是劳动潜能的出现,使评价类生物的劳动过程分解为三个相对独立的部分:代谢性劳动过程、生理性劳动过程与个体性劳动过程,其中,个体性劳动过程就是将劳动潜能转化为使用价值的过程;三是安全健康类价值与劳动潜能的出现,使评价类生物出现了个体性生产过程,即将个体性生产价值转化为劳动潜能的过程。个体性价值运行系统可以分解为三个相对独立的过程:个体性消费过程、个体性劳动过程与个体性生产过程。其中,个体性劳动过程就是个体性消费过程与个体性生产过程的整合过程,即将个体性消费过程所转化来的劳动潜能与个体性生产过程所转化来的劳动潜能整合起来,一起转化为使用价值的过程。对于简单生物(即原核生物、原生生物和感觉类生物)来说,其代谢性生产过程与代谢性劳动过程完全融合在一起;对于认知类生物来说,其生理性生产过程与生理性劳动过程完全融合在一起。为了研究方便,将“代谢性生产过程”替代为“代谢性劳动过程”,将“生理性生产过程”替代为“生理性劳动过程”。总之,评价类生物出现了三种消费过程、三种劳动过程和一种生产过程。评价类生物的价值运行图如下所示:六、意志类生物的价值运行随着生物的不断进化,逐渐形成了具有意志器官(即大脑新皮层)的人类,他能够对自己的行为或他人的行为以及双方分工与合作的行为进行价值分析和价值评价,从而发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分工与合作,可以用来有效地延伸、加强和扩展个人的劳动能力,实现人类劳动在时间上的延伸、空间上的扩展、强度上的叠加、功能上的互补,从而可以获取更多的生存资料。意志类生物的出现,将会导致三个方面的重大变化:一是,进化出一种全新的过渡性价值:劳动价值。意志类生物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分工与合作,从而使人类具备了基本的社会活动的能力。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将以“劳动价值”的形式为人类社会的正常运行提供动力源。意志类生物中每个社会成员的劳动功能千差万别,并且都可以用不同的物理量来进行衡量,各种劳动功能之间难以进行相互比较和度量,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特性,那就是它们的形成、生长与运行都是以消耗一定数量的劳动潜能为代价,都可以折算成一定数量的劳动潜能,最终都可以折算成一定数量的生物化学能。于是,各种不同的劳动功能有一个统一的名称:劳动价值,它以“劳动潜能”为统一尺度。“劳动价值”是在“劳动潜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第四种过渡性价值。二是,进化出第二种生产性价值:社会性生产价值。意志类生物由于能够对自己的行为人价值和他的行为价值进行客观评价,开始利用社会系统(如经济系统、政治系统和文化系统)的各种社会事物,对自己的社会行为进行价值计算、行为规划和行为实施和经验总结。这些社会事物的价值特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延伸和强化个人的劳动功能,从而通过人的社会性生产过程转化为等效的劳动价值。三是,进化出一种全新的消费性价值:人尊自尊类价值。为了顺利完成主体的各种社会事务,一方面必须创造良好的机体内心理环境,保持着健康的社会心理状态,才能顺利实现价值的转化,机体内心理环境的改善,提高了劳动价值转化为使用价值的概率,从而等效地增加了劳动价值。二方面,必须营造良好的机体外社会环境,即保持着安全、稳定、和睦的社会环境,机体外社会环境的改善,提高了劳动价值转化为使用价值的概率,从而等效地增加了劳动价值。“人尊自尊类价值”是在“安全健康类价值”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第四种消费性价值,它主要目的在于改善生物机体的社会环境和内部的社会心理环境,从而为社会性劳动过程与社会性生产过程的顺利实施而保驾护航。上述三个方面的重大变化,使人类的价值运行系统发生了如下分化:一是,人尊自尊类价值的出现,使意志类生物的消费过程分化为四个相对独立的部分:代谢性消费过程、生理性消费过程、个体性消费过程与社会性消费过程,其中,社会性消费过程就是将人尊自尊类价值转化为劳动价值的过程;二是劳动价值的出现,使意志类生物的劳动过程分化为四个相对独立的部分:代谢性劳动过程、生理性劳动过程、个体性劳动过程与社会性劳动过程,其中,社会性劳动过程就是将劳动价值转化为使用价值的过程;三是人尊自尊类价值与劳动价值的出现,使意志类生物出现了分化为个体性生产过程与社会性生产过程两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其中社会性生产过程就是将社会性生产价值转化为劳动价值的过程。总之,意志类生物出现了四种消费过程、四种劳动过程和两种生产过程。意志类生物的价值运行图如下所示: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tp/7779.html